课程标准是教学标准和教学组织实施的基础,是课程内容、教学评价及教材开发的依据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相关领域各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标准的有效衔接则是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关键。
课题组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向课程转化,明确区分中高职对职业能力层级的要求,对课程内容重新整合与序化,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分析,编制出机械制造核心课程标准,确保中高职课程标准的衔接,具体如图4所示。
以数控加工为例,中职阶段对应课程为《数控机床操作》,培养学生数控机床基本操作与保养、数控加工工艺、数控手工编程、零件的数控加工等单一、通用技能;高职阶段对应课程为《数控高级编程与加工》,在巩固中职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使用UG等CAM软件进行3轴、多轴自动编程和相应零件加工等复杂、综合技能。核心课程的教学方法要突出“做中教,做中学”,重点强化理论与实践一体;教学评价方面,在“校中厂”、“厂中校”的基础上,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将职业技能考与课程考核评价结合、过程评价和终考核评价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教学标准是规范建设和开展教学的基础,为确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结构、教学实施、教学管理、课程开发等提供了基本依据。依据供需、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及核心课程标准制定,高职机械教学团队依托行业企业专家、东莞机电职教联盟、机械制造指导委员会,与中职对口机械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机械制造教学标准的制定,重点把握的就业领域、目标岗位、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中高职对应层级五个关键要素,保中高职教学标准的有效衔接。将中职和高职学段合并到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中,于直观了解不同学段教学标准的区分和衔接,教学标准框架具体如图5所示。
教学标准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起指导作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教学标准为基础。首先,将人才方案中的名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与标准从形式上一一对接;其次,充分结合珠三角地区尤其是东莞地区制造行业的岗位需求分析,针对中高职衔接学生技能水平较强而理论学习能力较差的情况,选择模具制造作为机械制造中高职衔接的方向,将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向模具制造方向调整,实现课程内容与教学标准的对接;后,确定与中高职阶段能力层级相匹配的模具制造行业职业书,完成中高职衔接机械制造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数控技术对机械制造中的全环节进行了数字化的编程,实现了传统机械技术的人工测量制造到精确尺寸编程自动化操作的全面转换,是一种更为符合现代化生产和效率的数字化应用技术。
首先,数控技术一开始的应用目标,就是实现工业机床生产中的多样性生产。这种生产模式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对其进行编程生产,在保生产质量的前提下做到满足客户的生产需求。其次,数控机床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可以有效的确保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在面对一些生产操作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对人体危害严重的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用数控编程的技术实现其自动化生产的过程。相关操作人员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安全隐患,只需要做到对相关生产环节的监督和一些生产故障的处理就可以完成相关生产。